传真:+86-123-4567
手机:138 0000 000
邮箱:admin@admin.com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51漫画
宣化金属制品业现有13个厂家,全系区属企业。全行业拥有职工1409人,固定资产1223.4万元,主要生产丝锥、暖气片、水暖件、不锈钢餐具、汽缸垫、水桶、烟筒,以及小五金制品,其中丝锥、暖气片、餐具等畅销全国各地。1993年工业总产值共2368.2万元,实现利润91.9万元。产值占当年区属工业总产值的9.4%。
一、沿革
清未民初,宣化城区即多铁匠炉和白铁铺,解放后他们组成了各种手工业合作社。但除白铁社以外,由铁匠炉组成的各个合作社大都转向了机械制造业,现有金属制品厂家,则多由60年代的街办小厂和一些原与金属制品业无关的合作社发展演变而来。
打制白铁器的个体工匠,解放后分别组成了两个白铁社,1958年合并成黑白铁社,1977年扩建为黑白铁制品厂,是宣化唯一的日用金属制品业厂家。1965年眼镜修理社,钟表社和刻字社联合组成电镀社。1979年改为电镀厂,为驻宣大厂加工电镀钢铁构件,成为金属表面处理业厂家,但仍保留原有修理钟表、眼镜和刻字业务。同年,地毯厂停办,改建成桅灯厂,后又转产气缸垫和罐头易拉盖,并改名为金属包装制品厂,进入了金属包装制品业。
1969年,南关公社办起了制钉厂,生产“秋皮钉”。1974年试产丝锥成功,1978年正式改名丝锥厂,成为宣化第一家工具制造业工厂。
1975年,原磅秤社转产回转工作台,定厂名为机床附件厂。1976年又改为金属结构厂,为驻宣大厂加工结构件,成为金属结构制造业厂家。
1977年,原修尚鞋社筹办的玛钢厂转产铸铁件和水暖零件,并改名铸造厂。同年原街办五金厂也批量生产扣吊、拉手等建筑用金属制品。街办轧材厂也于当年批量生产暖气片,并改名暖气片厂。1984年,南关街办铆焊加工厂改名钢窗厂,生产钢窗等产品,成为宣化建筑用金属制品业厂家。
与此同时,区辖三乡、街道和学校也兴办金属制品业工厂,先后共办起了一中饮水锅炉厂,管道支架厂、制钉厂,以及第二铸造厂和春光、侯家庙、乡办铸造厂等厂家。。载至1988年,区属金属制品业工厂共办起了15个。1989年后,第二铸造厂、制钉厂、春光修配厂、侯家庙铸造厂先后停办;90年代初,春光乡另办粉末冶金厂,生产铁基粉,河子西办起金属加工制品厂生产轧钢。全区金属制品业工厂仍保留13家。
二、企业
1、金属结构厂
金属结构厂,集体所有制企业,生产构件和木杆秤。1993年职工152人,当年产值227万元,利润 1.5 万元。
该厂始建于1957年,初名磅秤社。1975年改名为机床附件厂,1976年又改为金属结构厂。该厂1965年以前生产木杆秤.量提。1968年试制成功平口钳、消火栓、回转工作台和5吨以下的地磅.均正式投产,产值利润稳步上升。1978年以后统购包销办法停止施行, 该厂被迫停产,只保留了木杆秤和地磅两个产品。由于生产任务不足,就不断增大金属结构件的外加工业务。1987年后每年承揽加工各种结构件150余吨,主要服务对象是宣化钢铁公司和冶金环保设备制造厂。该厂建厂之初全靠手工操作,1965年以后才开始引进设备,但都比较陈旧。该厂建厂以来无亏损唯尚无定型产品。
2、工具厂
工具厂原名丝锥厂,集体所有制企业。1993年职工112名,生产各种型号丝锥11万余个,当年产值202万元,实现利润10.3万元。
该厂原名制钉厂,是1966年由白宝贵、郑改花等了名家庭妇女筹办的街办小厂,但建厂之后规模不断扩大,1977年合并了南关公社铆焊组人员,1978年转产丝锥并改名丝锥厂。
建厂之初生产铁钉,1974年试制丝锥成功,1978年正式投产。1980年产品质量不高,销路不好,工厂面临危机。书记黄德玉于1982年请来工程师孙怀庆任厂长。孙不仅建立淬火车间解决了丝锥淬火等技术问题,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,生产能力逐年加大,而且强化各项管理,使经济效益也随之不断增长,成为宣化区的“明星”企业。1989年后,由于原材料涨价,内部消化困难,经营效益下降。该厂克服困难。开发出新产品对焊丝锥,企业又有新的起色。1993年产值200余万,利润10万余元。
3、金属包装制品厂
金属包装制品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。1993年职工为256人,生产气缸垫和罐头拉盖。当年产值572.3万元,利润15.3万元。
该厂由原地毯厂改建,初名桅灯厂,制造桅灯。后因桅灯国内外都滞销,1984年6月转产气缸垫和易拉盖,并于1985年改名金属包装制品厂。
该厂生产桅灯时,虽原料由省直接调拨,产品由国家包销,但连年亏损,增产热水瓶铁制喷花外壳亦未能扭转,到1983年,已累计亏损28万余元,被迫停产,工人只发60%的工资。为此,1984年转产气缸垫片,并研制成功手拉易开盖投放市场。转产后,由于坚持优质服务的方针,赢得较高信誉。五年多来已拥有用户850余家,产品销往22个省市,成为全省生产汽缸垫片和罐头盖的重点专业厂家。经济效益也随之增长,1984年产值为114万元,补亏后盈利1.2万元。1985年分别增为274万和40.24万元。随着转产新产品设备不断更新,1988年共有各类设备80余台。1989年及其以后,该厂不断增强技术力量,连续开发新产品,并认真加强内部管理,产值逐年上升,利润也保持较高水平。
5、宣化铸造厂
宣化铸造厂,集体所有制企业。1993年有职工279人,生产铸造管件和水暖零件,当年产值为556.5万元,利润23.1万元。该厂原为修绱鞋社,1970年因生产任务不足,派人到北京学玛钢鞋云制造技术,并改修绱鞋社为玛钢厂。1977年又改为铸造厂,转产管件和水暖零件。
该厂1970年为制鞋云添置了车床、钻床,并建了大窑。1977年又建铸造车间和铸管车间,以及风机房和锅炉房,同时添置铸造熔炼专用设备。1984年该厂聘用女技术员郑志英任厂长。郑以科学方法治厂,改造技术设施,加强检测手段,使产品达到部颁标准,增强了竞争能力。宣玛牌水暖管件1985年在河北省全行业质检中名列前茅51漫画。郑志英被省妇联命名“女状元”。之后,该厂不断开发新产品,并不断提高质量,产品打入国际市场,年出口水暖管件160余万件。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市文明单位,1991年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。
6、宣化五金厂51漫画
宣化五金厂系集体所有制企业。1993年有职工96人,生产扣吊窗帘卡子等建筑用金属制品,年产值60万余元。
该厂建于1966年,为街道办工厂,生产铁三角,铁扣吊,1982年增加香蕉拉手和空心拉手等产品,共有16种规格的拉手和吊扣。
该厂有锻压电热和电力机械等设备共61台。其中包括1986年引进的电子显象检测机床。
该厂为微利企业,90年代初,发生亏损,1991至1993年也基本没有利润。
7、暖气片总厂
宣化暖气片厂,集体所有制企业。到1993年职工为160人,生产圆翼方翼暖气片;当年产值为233.3万元,利润7.4万元
该厂1970年初建时为革命路公社服务站,有描图、铆焊、模型、铸造、电机修理等技工为170名。1978年改建为轧材厂,并改为区属企业。1979年改名暖气片厂,1984年12月兼并了铁制品厂又改称暖气片总厂。建厂之初主要为铁路部门提供服务,兼承揽修建等服务项目。1971年办起了铸造、轧钢、并制作烟简、簸箕等黑白铁制品。由于设备简陋,技术薄弱,连年亏损,1973年轧钢全部停产,只保留铸造,并继续承包铁路施工任务。1975年厂长刘永和部分工人,自制模型,试制成功圆翼暖气片,1976年批量生产投放市场。1979年后,又增添专用设备加强检测手段,产品质量明显提高、单重降低,品种增多。1985年底圆翼、方翼、四柱三种产品同时通过省级鉴定,其中方翼暖气片为国内首创.获1986年河北省新产品开发二等奖。
该厂产值1976年仅18万元,1983年上升到73万元,1984年以后突破百万元,1985年达到180万元,利润1982年前不过1万元,1985年增为26.7万元。但之后又有下降,90年代降至10万元以下。
7、宣化电镀厂
电镀厂,集体所有制企业。1993年有职工113人,主要为外单位加工电镀件。当年产值80万元,利润 3.5 万元。51漫画
该厂1965年由钟表、眼镜修理及刻字三个合作社组成,初名电镀社,拥有职工53人。1979年3月改名电镀厂。建厂以来、该厂逐步扩大电镀业务,但仍保留刻字,眼镜修理,钟表修理服务项目。主要承揽宣化工程机械厂、宣钢机修厂、宣化工程处等单位钢铁机件的电镀加工,198S年4月研制成功 24种电涮镀溶液,并都通过鉴定。该厂经济效益稳定,年产值逐年上升,1993年已达80余万元,利润每年3至5 万元、高时7万余元。
8、黑白铁制品厂
黑白铁制品厂,集体所有制企业。1993年职工52人,年产薄铁制品112吨。当年产值81万元、利润 1.9 万元。
该厂前身是个体白铁匠组成的两个白铁社,1958年合并为黑白铁社。当时有固定资金7万元,职工30人,隶属宣化手工业局。1977年底改名黑白铁制品厂。
建厂以来主要生产烟筒、水壶、水桶等。1977年以后,搞过新产品试制但都没投产。建厂初期手工操作为主,1977年购置冲床、剪板机等设备13台。年生产能力为200吨左右,产值1982年以前20万左右。1983年上升为31万元,1984年以后均在40万以上。利润也逐年有所提高,1987年已升至5.89万元。90年代,产值继续提高,利润有所下降。
9、餐具厂
餐具厂原名钢窗厂,集体所有制企业。1993年职工123人。生产不锈钢餐具,并承揽金属品铆焊加工业务,当年产值10上万元,利润2万元。
该厂建于1977年,原名街办铆焊工厂,后改钢窗厂。
建厂初期,只承揽铆焊加工业务,1984年与纸制品厂联营,试制成功电暖器,全国有20多个省市厂家订货。1985年承揽大秦铁路16局、18局等单位的铁窗制造业务。1986年又承揽第五兵器部试制管道支架业务,产品经建筑设计所鉴定通过.决定该厂为定点生产厂。进入90年代,因产品老化,销路不畅。乃于1991年改产不锈钢餐具,并改厂名为餐具厂。该厂经营情况较好,1985年产值利润最高分别为59万元和8万元,其他年份产值不低于15万元,利润不低于 0.4 万元。
文章源自:宣化区志